高雄∕水山硯 藝術建物

  • 365
摘要

從美術館走青海橋,往柴山方向過來一點點,遠遠就可以看到這幢,尺度明顯不同於周遭環境那些傳統透天厝的住宅,這幢「藝」型的建築物,它叫「水山硯」。

【聯合報╱張世雅】

,往柴山方向過來一點點,遠遠就可以看到這幢,尺度明顯不同於周遭環境那些傳統的住宅,這幢「藝」型的,它叫「」。

這是繼「」及「」之後,系列的第三號作品。從基地條件、平面,到量體,明顯感受到個案要與環境及融合的企圖,因為「」距離及柴山都近,一幢要拔地而起很簡單,但要在區,擺脫矯飾的,試圖以貼近生活本質的住宅現代性來規劃,這是

新基地會帶來新的

」基地在青海路、鼓山三路、明德路及裕民街交口,是市場上相當罕見的四街廓建築。該案以一幢15樓、一幢10樓大樓,以及十戶依街道地形興建、等三種,以高低錯落姿態盤據鼓山路兩側,可以讓整片基地隨時接受到直接與間接的光線投射,形成寬闊的空間感。

該案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,它在基地與街道之間,以模糊的和自然環境融合,在十樓的,均採用透明的清玻璃,讓視覺更通透,同樣地,也把大自然最純真的色彩接回家;此外,該案也在的燈光規劃上下功夫,把光線調低,用最小的瓦數、最小的角度,卻依然引亮,讓每個嚮往居住在「」的人,都能找到自己的住屋。

泰嘉算是年輕的,有,沒有傳統大樓案在平面規劃上的束縛,所以在這裡看不到,這裡多的是「啟發性」,試圖以住戶的感受,而產生同理心的創意,這反倒成了該案的優勢,也為區的住宅大樓帶來更多的多樣性及選擇性。

」倚靠及柴山,的白色調與綠地形成搶眼對比,確實在自然中顯得特立獨行,其實它很有節制地扮演當地環境中一個,試圖去創造環境,也融入之中。

首先是,「」大比例的白牆,和的白牆美學相去不遠,簡潔而開闊;而在正面基座,則以材,依樓高的完美比例拉高到三樓,使得在視覺上更顯沈穩;臨街從二樓直線拉高到十五樓,再以直角作為,大膽而搶眼。

這樣的設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這裡的,雖然是一種重複的建築元件,但透過光線的折射,整個空間便有了的角度、的變化,彷彿也在和大自然對話。

而在中庭空間部份,和外觀的白、黑、灰色系相互呼應,也一以貫之的以「水」作為元素,透過虛與實、粗獷與細膩、墨黑與淨白等對比手法,創造另一個空間的存在感。

門廳入口兩側以營造大器感,透過整面大片落地窗的分割,將室外中庭之景引入門廳,再配合四周的水池,讓整個門廳好像漂浮在水上,實牆與虛體的建築構築手法交織於此,整體自然呈現一股愉悅的寧靜。

」在人文藝術美感的空間營造上,個案入口退縮空間採用鄧廉懷的雕塑作品,大件的作品有空間感,中小型作品則見其,使中庭綠化空間與藝術作品,形成尺度合宜的空間。

建築何以令人喜悅與不斷追求,就是需要不一樣的創新。原料本是來自於大自然,再和大自然融合,本就是再自然不過的發想,很幸運地,在「」個案上,我們又再次的跟大自然有了對話的開端。

戮力編織建築

在房地產市場是年輕的公司,至今所推出的建案僅有,以及最近在青海路底所推出、第三號水系列作品「」。

的建築信仰

以「水」做為建築概念,是泰嘉的企圖。艾德華.福特(Edward R.Ford)在其著作《現代主義建築的細部設計中》,曾提出建築營建真實環境的「外露」與「隱藏」(Reveal and Hide),恰如其分的對照解釋了的概念,在鋼構梁柱系統的包覆下,要承重,需要的是更柔軟的建築解構,有什麼比水更柔軟的。

水的概念在泰嘉住家個案上無處不在,外露的有水景、水柱、水瀑、水牆等,但隱藏其內,更深層的想法,是希望建築,能提供給住戶的,不單是層層堆砌矯飾華麗的外表,而是如同,那是一種,隱而不顯的住家空間。

在習於大鳴大放的,泰嘉卻在建案上試圖內歛起來,更高明的是在著力甚深的建築語彙上,斧痕不留,因為在泰嘉的想法上,「有」跟「有什麼」差別很大,因為量是容易的,質是困難的;複刻是容易的,想法是困難的;砌築是容易的,可是堅持的態度卻是困難的,而年輕的泰嘉,卻偏偏要走一條困難的路。

有很多建案識別度極高,因為,會習慣性的重複成功的步調,重複的外觀、重複的格局、重複的採購標準,甚至是重複的建築

但在泰嘉,任何的改變,都是有可能的。

一般定位的首購產品,泰嘉卻以雕塑一件藝術品來規劃,讓首購住戶的居家空間不再侷促,有光、有水、有風、有樹,有了空間,自然也擁有了自由。

)在《邁向建築》一書中提到,「建築乃是一種,一種的表現,進而追求一種。」真不愧是建築先知,在1923年的著作中就對建築編織了美夢。

從「」、「」到「」,泰嘉努力編織這樣的,也正實踐中。

文章轉載自:udn聯合新聞網

0 / 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