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觀點/全版豪宅廣告真是賣相佳?

  • 309
摘要

就在10月初,華爾街日報(the Wall Street Journal)攜手幾大知名房地產開發商和仲介,決定在每周五新增一個獨立的版面,專題報導全球的豪宅市場(global luxury real estate)。

【經濟日報/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丁予嘉】

就在10月初,)攜手幾大開發商和,決定在每周五新增一個獨立的版面,全球的豪宅市場(global )。無獨有偶的,這幾天國內幾大財經報紙,也連日刊載了一些,而且篇幅斗大,如果加總所有版面,搞不好還大於其他的呢。姑且不論如此現象,有多麼直白地凸顯了社會中的矛盾,我個人相信上述這些詭譎但共通的現象,部分得歸咎於不當的寬鬆政策所致,而且諷刺的是,這些政策都堂而皇之地,成了建商勸人的最佳素材。

事實上,原本就是理財的管道之一。站在產品銷售的角度而言,由於豪宅被賦予了許多象徵財富、地位、甚至品味等的形象,在游資氾濫的當下,原本即易受到資金的追逐與吹捧。只是,近年來各國的經濟情勢有消有長,買家的出身也與過往大有不同。根據英國地產商(Knight Frank)的統計,過去2年倫敦的背後買家,約有15%是中東人,其餘來自於新興市場也不乏其人,就拿近年最受矚目的物件「」為例,其中買家即有30%來自俄羅斯、25%來自中東,英籍買家卻只占兩成。唯獨買家通常只買不住,顯見交易明顯是以置產為目的。

由此可見,不只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,對而言,購置高額房產可一次性停泊大筆資金,游資去化速度快。然此類既是投資,同樣也重視報酬率與可回收性,因此每一豪宅是否真具賣相,最終仍得回頭檢視該物件所屬當地的投資環境、以及資金相對應之動向。

據一些統計私人財富的報告顯示,倫敦和紐約是為全球者最看重的兩大城市,推究其中緣由,主要仍是受惠此二地原本即具法規完整、稅收、資金環境等相對有利的條件。而這也為外國投資者何以不集中投資於本國房產提供了解釋,畢竟這兩大城市給予資金的自由度,肯定遠比新興市場國家來得「友善」許多。

那台灣呢?那些號稱在腰上的豪宅,有和香港比價的空間嗎?倘若就前述提及的資金概念,進而比較香港與台灣的投資環境、與商業發達程度之後,此二城市的高下自分,無須言明。且從政策的趨勢來看,馬政府於海嘯期間曾一度調降的降稅方向,在種種理由下至今又走回增稅的路線;除此之外,包括、央行控管房貸等緊縮舉措,等等都不是背後滋養豪宅的條件。所以什麼關於、通膨等該的說詞,大方向沒錯,但很難一體適用,因此者恐怕得再三深思。

不過時至今日,外在環境恐怕要開始有些改變了。碰巧各國財政拮据,就連過去舉著金融自由化大旗的英國,都在民粹財政的壓力之下,即將推出不利的稅制改革,而不少大戶為了節稅、也看到了未來投報率將被壓縮的前景,紛紛選擇退場觀望。在某些程度上,或許的版面大小,正是個的逆向指標之一呢!這部分雖有賴讀者檢驗,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,的嗅覺來自於自我體認而後觀察,絕非人云亦云使然。

文章轉載自:udn聯合新聞網

0 / 5